七月流火处 智汇启新程——情报与智能认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圆满召开

2025-07-21

七月流火处 智汇启新程

——记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情报与智能认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报告会

2025年7月20日,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情报与智能认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报告会在北京盛大启幕,来自全国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200余名顶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举,擘画未来。大会通过庄重有序的议程,明确了专委会的发展定位与使命任务,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技术攻关与产业应用搭建起高水平融合创新与协作发展平台,标志着我国情报与智能认知领域迈入跨学科协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全新发展阶段。

一、使命为炬,聚跨界之光

清晨的会场洋溢着庄重而热烈的氛围,参会人员有序签到入场,共同期待大会启幕。上午9时,大会开幕式在庄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刘玉超担任主持,他以"时代之问"破题:"当情报分析遇上智能算法,当认知科学牵手国防需求,我们需要怎样的平台承载跨界创新?"他指出,专委会的成立正是回应这一命题的必然选择——打破学科壁垒、打通产学研用链条,让学术深度、技术精度与应用广度形成共振。"智慧从来不是孤岛,唯有相互滋养方能成其大。"秘书长的话语间,既有对平台定位的深刻解读,又满含着对专委会未来发展的殷切期许。

秘书长刘玉超主持成立大会

学会理事长费爱国通过视频致辞,对专委会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专委会要立足学术前沿、聚焦实践需求,在服务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展现新作为,话语间饱含对领域发展的深远思考。他在视频中指出,"真正的学术平台应是强磁场,既吸纳理论突破的锋芒,也包容技术落地的探索。"无论是理论研究的突破,还是技术落地的探索,亦或是行业需求的梳理,都是推动领域进步的重要拼图。这份隔空的寄语,让在场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融合创新协作发展”重要。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书记操云甫致辞

发起单位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书记操云甫的致辞则充满实践温度。他的话语带着回忆的温度,回顾了与学会携手筹备专委会的点点滴滴,感慨“每个参与者的想法都像一束光,聚在一起便成了火炬”,温暖而有力量。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企业的生产线、行业的应用场,都是专委会可以扎根的土壤,他表达了科研机构与学会协同推动产学研用融合的坚定决心,字字句句都凸显了跨领域合作对于突破技术瓶颈、加速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

二、规范为基,筑协同之台

大会进程严谨有序,学会办公室主任杜颖宣读的批复文件与选举结果,勾勒出专委会的组织架构:主任委员王伟平领衔,高校学者、科研专家、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的副主任委员与常务委员团队,这份多元构成的名单,从一开始就像一颗种子,注定了专委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发展格局,未来必将枝繁叶茂。

学会办公室主任杜颖宣读批复文件与选举结果

秘书长刘玉超和秘书长助理张俊文为专委会颁牌



    

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颁发聘书

颁牌与聘书颁发环节庄重而富有象征意义。当秘书长刘玉超与秘书长助理张俊文共同为专委会颁牌,当不同背景的当选者接过烫金聘书时,会场掌声雷动。这掌声里既有对当选者的祝贺,更有对"跨界共事"的深切期待——牌匾上的文字承载着领域使命,聘书的红色封皮凝聚着责任担当。

主任委员王伟平就职演说

主任委员王伟平的就职讲话提出"三个支点"发展理念,颇具实践智慧:学术研究要接上"地气",避免象牙塔式的空谈;技术创新要瞄准"需求",紧扣国防与产业的现实难题;人才培养要着眼"未来",构建可持续的梯队体系。"他语气坚定地提到,专委会的议事桌上,既要有学术前沿的探讨,也要有企业难题的会诊,还要有行业趋势的研判,让每个领域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被重视,朴实的话语里,藏着对“众人拾柴”的深刻认同,务实的规划与坚定的表态,展现了带领专委会砥砺前行的担当与魄力。

三、智慧为灯,照前行之路

9时30分开启的学术报告环节,成为思想碰撞的盛宴。资深专家们以深厚学养与实践洞察,为领域发展点亮明灯。

刘建武研究员的"蓝军开源数据采集与处理"报告,系统阐释了开源情报的获取范式与安全边界。他结合实战案例解析的"数据真实性校验模型",为智能化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的新路径,引发对开源情报规范化应用的深度思考。

刘建武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何友教授的"多源信息融合发展及展望",梳理了从传统数据拼接向智能认知融合的技术演进。其提出的"动态场景自适应融合算法",巧妙破解了"信息过载与认知不足"的行业痛点,"算法要学会见风使舵"的生动比喻让抽象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何友教授做学术报告

肖卫东教授聚焦"战场态势认知的智能化",从认知科学与指挥决策的交叉视角,揭示了人机协同的底层逻辑。通过模拟战场构建的"态势画像"系统,印证了"机器认知需适配人类决策习惯"的核心观点,为技术落地实战提供了实践指南。

肖卫东教授做学术报告

周爱民教授的"现代作战特点分析与对策构建",立足全球化安全格局,提炼出现代作战"多域融合、速决制胜、体系对抗"三大特征。其结合典型战例提出的"战场走向预判模型",为技术研发锚定了清晰的实战需求导向。

周爱民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王世忠研究员的"体系聚优战与侦查情报智能化转型"报告,在体系化作战背景下,构建了"侦查-认知-决策"闭环体系。他强调的"打破军兵种情报壁垒"理念,为实现"全域感知、精准研判、高效协同"提供了创新思路。

王世忠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五场报告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情报与智能认知领域的技术图谱与应用前景,让与会者深刻体会到"思想交锋方能擦出创新火花"的真谛。

四、以务实为本,绘发展蓝图

随后,专委会总干事邢磊主持了首次工作会议,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详细汇报了专委会的职责任务,包括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科学普及与成果转化等八大方向,并介绍了前期筹备情况与下步工作考虑。从领导机构组建、人才团队汇聚,到干事工作框架搭建、试行工作细则形成,每一项筹备成果都像一块块坚实的砖瓦,为专委会的顺利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未来在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规划,更像一张清晰的路线图,让大家清晰地看到了专委会的发展路径。邢磊强调秘书处将以服务者的姿态,为各位委员提供全方位支持,这份细致与务实,如同一股暖流,赢得了与会人员热烈掌声,这是对务实作风的共鸣,更是对共同事业的认同。


总干事邢磊做专委会工作报告

六、七月为约,赴星辰之海

16时许,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如同一场精彩的演出落下帷幕,它不仅标志着情报与智能认知专业委员会的正式启航,更像一块强大的磁石,凝聚了行业共识,为领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情报与智能认知的星辰大海,正敞开怀抱,期待更多同行者加入,一起扬帆远航。



此次盛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方的鼎力支持: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的引领,为平台搭建了规范框架;发起单位的深耕,为融合创新奠定了实践基础;专家学者的智识分享,贡献了思想盛宴;全体委员的积极参与,让集体充满活力;企业与行业代表的实践经验,丰富了交流维度;工作人员的细致服务,保障了大会顺畅运行。在此,向所有为大会付出努力的单位与个人致以诚挚感谢。

七月的风,带着新的约定,向着更远的方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