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五届电磁频谱安全与控制大会暨CICC电磁频谱安全与控制专委会第三届换届会议在南京召开

2025-06-30

2025年6月26日,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电磁频谱安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换届会议在南京召开。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秘书长宋荣主持会议,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宋鹏副秘书长到会致辞。来自60余家单位的92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专委会第三届领导机构。


图片

6月27日-28日,第三届电磁空间安全“钟山”论坛暨2025第五届电磁频谱安全与控制大会在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和国防科技大学第六十三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电磁频谱安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63880部队、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办。大会以“推动电磁空间安全体系能力形成”为主题,共同探讨通信电磁防御、雷达电磁防御、电磁频谱管控、电磁空间安全评估、电磁波生物效应安全等相关专题,合力推动电磁空间安全新兴领域融合发展。

图片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费爱国理事长、国防科技大学陈金宝副校长出席大会并致辞。来自国内本领域百余家单位的700多名专家和学者代表参会交流。

图片


费爱国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是国家战略重点之一,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维护电磁空间等重大安全领域的活动、资产和其他利益的安全,并呼吁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维护电磁空间主权、治理电磁空间、应对电磁空间安全威胁等关键问题。

陈金宝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国家主权已由传统的领土、领空、领海向电磁空间延伸。电磁空间贯通陆海空天多维战场,融合物理、信息、认知、社会全域,对国家安全和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影响,迫切需要加强电磁空间威胁的合法性应对和反制能力。举办此次大会的目的在于与国内电磁空间领域专家学者碰撞思想、探讨科技前沿发展方向,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深入推进电磁空间安全体系能力形成,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会上,于全研究员、丁文华教授、王金龙教授、尤肖虎教授、王岩飞研究员、姚富强研究员等知名专家围绕大会主题及本领域热点问题作特邀报告。

图片


于全研究员分析了通信卫星轨道、频率、波束要素影响,剖析了星链系统快速部署抢占频轨资源的挑战,提出我国应立足国情发展中、小规模低轨星座,打破体制束缚,推动通导遥一体化和军民融合创新,以互联网思维加速卫星产业升级,构建卫星电磁空间生态体系。

图片


丁文华教授指出,面对空、天、地、海、电磁多域复杂环境挑战,构建数字化电磁世界至关重要。他阐述了元宇宙与AI大模型融合的新路径,介绍了基于AI大模型的基础世界模型原理、案例与必要条件,提出了利用元宇宙和AI大模型技术构建数字电磁世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电磁空间安全发展探索新模式。

图片


王金龙教授提出了低空通信网络认知架构,详细剖析可靠传输、异构组网、智能抗扰、安全可信等关键技术及其实现路径。面向低空通信网络技术快速落地应用需求,呼吁加强分析测试验证、跨学科跨领域融合、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频谱安全管控等方向,为产业布局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图片


尤肖虎教授指出,面向6G通感、通智、天地三融合特征,存在接入认证、资源共享、隐私保护等可信安全问题,提出了零信任6G区块链边缘无线网络架构,以及基于区块链的边缘无线网络零信任安全机制,给出了面向复杂网络的信任数理表征方法,分享了紫金山实验室6G试验成果,为6G无线网络安全高效通信提供可信安全范式。

图片


王岩飞研究员提出了基于雷达信息获取构建新工作体制、开展侦察与反侦察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讨了新体制雷达在反侦察中的优势以及潜在应用方向,分析了合成孔径等新体制雷达的特点及实际应用效果,有力支撑雷达侦察与反侦察的电磁空间博弈。

图片


姚富强研究员深入分析了电磁空间安全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拓展、电磁空间主权、法理支撑、电磁空间作战、网络空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相互关系和概念内涵,并给出对策建议。他认为应重视体系建设,完善法规政策,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电磁空间安全的军地联动,集成多种力量,形成一体化电磁空间安全战略体系能力。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通信电磁防御、雷达电磁防御、电磁频谱管控、电磁空间安全评估、电磁波生物效应安全等5个专题论坛以及青年论坛,邀请了军地多个单位的32位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年学者、优秀博士研究生围绕大会主题作精彩报告。

图片


电磁频谱安全与控制大会已成为电磁空间安全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科研交流平台。与会专家学者通过深入交流研讨,激发创新思维,促进了电磁空间安全新兴领域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了电磁空间安全体系能力形成。

分享